2015—2030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敲定
两大目标
到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到203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
四大挑战
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
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问题凸显。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0.2。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全国土壤主要污染物点位超标率为16.1%。化肥、农药利用率不足三分之一,农膜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
生态系统退化明显
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 艰巨。
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大区域
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的原则,确定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和重点。
1
优化发展区
包括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区,是我国大宗农产品主产区。
要坚持生产优先、兼顾生态、种养结合,保护好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稳定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友好。
2
适度发展区
包括西北及长城沿线区、西南区。
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立足资源环境禀赋,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适度挖掘潜力、集约节约、有序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3
保护发展区
包括青藏区和海洋渔业区,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
要坚持保护优先、限制开发,适度发展生态产业和特色产业,让草原、海洋等资源得到休养生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五大原则
一是坚持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
妥善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关系,适度有序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加快推进农业环境问题治理,不断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与依法治理相协同。
推进科学种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坚持当前治理与长期保护相统一。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生态建设与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四是坚持试点先行与示范推广相统筹。
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扩大示范推广范围,稳步推进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是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积极引导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着力调动农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大工程
水土资源保护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
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
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项目
高效节水项目
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区治理项目
农业资源监测项目
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工程
畜禽粪污综合治理项目
化肥农药氮磷控源治理项目
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项目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农业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项目
草原保护与建设项目
石漠化治理项目
湿地保护项目
水域生态修复项目
农业生物资源保护项目
试验示范工程
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项目
五大任务
★ 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
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加快实现粮棉油糖等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到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县基本实现区域内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到203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
★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
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
到2020年和2030年全国耕地基础地力提升0.5个等级和1个等级以上。
★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
到2020年和2030年,农田有效灌溉率分别达到55%和57%,节水灌溉率分别达到64%和75%。
到2020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8亿亩。
★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
到2020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努力实现化肥施用量零增长。
到2020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努力实现农药施用量零增长。
到2030年农业主产区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基本回收利用。
★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功能。
到2020年和2030年全国农田林网控制率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
到2020年和2030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56%和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