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
湖北云梦县少施化肥百余吨 一举增效6000万
湖北云梦县是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示范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示范县,2015年农业部出台《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云梦被列入南菜北运基地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县。
试点一年来,云梦县综合运用测土配方技术,精准使用商品有机肥,充分利用有机肥源,成功减施化肥约155吨(纯量),帮助农民增收6370万元。
大肥大水菜地“歇菜”
快到土豆成熟的季节了,云梦县隔蒲潭镇大余村的2000亩土豆田里,绿油油的茎叶青翠欲滴,十分惹人喜爱。这里是该县化肥减量增效核心示范区之一。
4月21日一大早,三组村民左大平便蹲在自家田垄上,挖土豆。每挖出一个,她都小心翼翼地扒开表皮上的土,仔细打量起来。一连挖了几堆,她的脸上才露出笑容,对记者说道,“今年的土豆几乎没什么黑斑,个头又大又光滑,肯定能卖出好价钱!”
左大平所说的黑斑,其实是土豆疮痂病的表现。这种病害,会使土豆表皮层出现黑色病斑,外观极为不雅,商品品级大为下降,带来一定经济损失。
2011年,大余村土豆疮痂病尤为严重,有的田块甚至完全绝收,村民们忙向县农业局求助。经农业专家会诊,原来是滥施化肥惹的祸。
县农业局土壤肥料站站长王金明告诉记者,蔬菜需肥量大,耐肥力强,农民种菜,“大肥大水”现象比较严重。当地菜农长期施用未经腐熟的生鸡粪,将大量病菌带入土壤,加重土壤病虫害,并降低土壤有机质,农作物无法吸收营养成分,影响产量和品质。菜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稳定产量,又过量施用高浓度复合肥,导致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土壤产出率继续下降,以此恶性循环,最终引发减产甚至绝收的恶果。
不仅仅是土豆,当地藜蒿、莲藕、大蒜及大棚蔬菜,氮肥、磷肥用量都过大。据县土肥站对2012年到2014年城郊菜地用肥调查,平均每年每亩化肥用量在71.5公斤左右。同时,不合规有机肥生鸡粪等使用量也较大,超九成的菜农平均每年每亩施用生鸡粪1000至2000公斤。
精准施肥缺啥补啥
“过去粗放的施肥方式,破坏土壤,影响作物生长。现在我们提倡的化肥减量增效,不仅仅是单纯地减少化肥用量,更要改变施肥方式、调整用肥结构。”县农业局局长黎少华说。
如何改变?变粗放为精准。该县联系科研机构,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区域开展高产高效技术研究,筛选出一批新肥料产品,如蔬菜配方肥、商品有机肥、功能微生物肥料等。同时,继续夯实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性工作,以蔬菜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科技示范户为基础,按80到100亩为基本单位,进行土壤化验和植株检测,建立起拥有近万个样本的全县蔬菜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为菜农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如今,左大平不施生鸡粪了,改用商品有机肥和生物肥,并配合植保露。她说,这是专家为她专门定制的配方肥。有机肥为土壤提供有机质。生物肥能够抑菌,加强土壤松散度,便于肥料吸收。植保露是微生物制剂,具有肥、药双重效果,使用后为土豆的根系生长构建良好环境,奠定高产稳产基础。
在云梦县义堂镇农技服务站,记者见到了被左大平称为“专家”的智能配肥机。机器与县农业局、肥料厂家联网,共享全县蔬菜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提供定农户、定田块、定作物的个性化施肥服务。农民购买肥料,只需输入自己所在的乡镇、村组信息,就能在机器触摸屏上看到本组田块上不同作物的测土配方数据。确认后,机器便据此进料、称料、拌料、配置成袋,立等立取。全县目前有四台智能配肥机,每台年服务面积8000亩左右。
除了施用配方肥,农技人员还指导农民洒生石灰,对酸性土壤进行改良;适当轮作换茬,以减少病虫害发生;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少施化肥,不施生鸡粪,科学精准施肥,左大平的耕地获得新生。她告诉记者,施用配方肥以前,每亩地收获土豆约3000斤,如今可稳产在6000斤左右。土豆收获后,他们还会种一季毛豆。豆科作物具有养地功效。她家种了15亩“土豆+毛豆”,每亩纯收可过万元。
减肥不易难题待解
化肥减量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用有机肥替代。黎少华介绍,云梦也是我省的畜禽养殖大县,未来除了推广商品有机肥,该县还将积极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秸秆养分还田,充分利用有机肥源。不过,有机肥想要走进千家万户,依然不容易。
首先,当地蔬菜生产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了防范市场风险,农户在一个季节要种多个品种,品种繁多,每个品种种植面积不大,加大了新肥料、新技术推广难度。
其次,从综合价格、劳力成本看,农民施商品有机肥与直接施生鸡粪,成本每亩高出100多元,导致农民购买施用商品有机肥的积极性不高。据介绍,一亩地施1500至2000公斤鸡粪,原料成本需花120元到150元。购买鸡粪后,由养殖场派人直接施入田中,农民不用操心。而商品有机肥需每亩施160至200公斤,原料成本在160到200元,还得自己施。对此,王金明建议对有机肥的使用主体和生产主体进行财政补贴,从政策上支持有机肥推广应用。浙江、江苏等省已在实施激励政策。
试点一年来,云梦县综合运用测土配方技术,精准使用商品有机肥,充分利用有机肥源,成功减施化肥约155吨(纯量),帮助农民增收6370万元。
大肥大水菜地“歇菜”
快到土豆成熟的季节了,云梦县隔蒲潭镇大余村的2000亩土豆田里,绿油油的茎叶青翠欲滴,十分惹人喜爱。这里是该县化肥减量增效核心示范区之一。
4月21日一大早,三组村民左大平便蹲在自家田垄上,挖土豆。每挖出一个,她都小心翼翼地扒开表皮上的土,仔细打量起来。一连挖了几堆,她的脸上才露出笑容,对记者说道,“今年的土豆几乎没什么黑斑,个头又大又光滑,肯定能卖出好价钱!”
左大平所说的黑斑,其实是土豆疮痂病的表现。这种病害,会使土豆表皮层出现黑色病斑,外观极为不雅,商品品级大为下降,带来一定经济损失。
2011年,大余村土豆疮痂病尤为严重,有的田块甚至完全绝收,村民们忙向县农业局求助。经农业专家会诊,原来是滥施化肥惹的祸。
县农业局土壤肥料站站长王金明告诉记者,蔬菜需肥量大,耐肥力强,农民种菜,“大肥大水”现象比较严重。当地菜农长期施用未经腐熟的生鸡粪,将大量病菌带入土壤,加重土壤病虫害,并降低土壤有机质,农作物无法吸收营养成分,影响产量和品质。菜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稳定产量,又过量施用高浓度复合肥,导致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土壤产出率继续下降,以此恶性循环,最终引发减产甚至绝收的恶果。
不仅仅是土豆,当地藜蒿、莲藕、大蒜及大棚蔬菜,氮肥、磷肥用量都过大。据县土肥站对2012年到2014年城郊菜地用肥调查,平均每年每亩化肥用量在71.5公斤左右。同时,不合规有机肥生鸡粪等使用量也较大,超九成的菜农平均每年每亩施用生鸡粪1000至2000公斤。
精准施肥缺啥补啥
“过去粗放的施肥方式,破坏土壤,影响作物生长。现在我们提倡的化肥减量增效,不仅仅是单纯地减少化肥用量,更要改变施肥方式、调整用肥结构。”县农业局局长黎少华说。
如何改变?变粗放为精准。该县联系科研机构,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区域开展高产高效技术研究,筛选出一批新肥料产品,如蔬菜配方肥、商品有机肥、功能微生物肥料等。同时,继续夯实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性工作,以蔬菜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科技示范户为基础,按80到100亩为基本单位,进行土壤化验和植株检测,建立起拥有近万个样本的全县蔬菜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为菜农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如今,左大平不施生鸡粪了,改用商品有机肥和生物肥,并配合植保露。她说,这是专家为她专门定制的配方肥。有机肥为土壤提供有机质。生物肥能够抑菌,加强土壤松散度,便于肥料吸收。植保露是微生物制剂,具有肥、药双重效果,使用后为土豆的根系生长构建良好环境,奠定高产稳产基础。
在云梦县义堂镇农技服务站,记者见到了被左大平称为“专家”的智能配肥机。机器与县农业局、肥料厂家联网,共享全县蔬菜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提供定农户、定田块、定作物的个性化施肥服务。农民购买肥料,只需输入自己所在的乡镇、村组信息,就能在机器触摸屏上看到本组田块上不同作物的测土配方数据。确认后,机器便据此进料、称料、拌料、配置成袋,立等立取。全县目前有四台智能配肥机,每台年服务面积8000亩左右。
除了施用配方肥,农技人员还指导农民洒生石灰,对酸性土壤进行改良;适当轮作换茬,以减少病虫害发生;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少施化肥,不施生鸡粪,科学精准施肥,左大平的耕地获得新生。她告诉记者,施用配方肥以前,每亩地收获土豆约3000斤,如今可稳产在6000斤左右。土豆收获后,他们还会种一季毛豆。豆科作物具有养地功效。她家种了15亩“土豆+毛豆”,每亩纯收可过万元。
减肥不易难题待解
化肥减量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用有机肥替代。黎少华介绍,云梦也是我省的畜禽养殖大县,未来除了推广商品有机肥,该县还将积极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秸秆养分还田,充分利用有机肥源。不过,有机肥想要走进千家万户,依然不容易。
首先,当地蔬菜生产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了防范市场风险,农户在一个季节要种多个品种,品种繁多,每个品种种植面积不大,加大了新肥料、新技术推广难度。
其次,从综合价格、劳力成本看,农民施商品有机肥与直接施生鸡粪,成本每亩高出100多元,导致农民购买施用商品有机肥的积极性不高。据介绍,一亩地施1500至2000公斤鸡粪,原料成本需花120元到150元。购买鸡粪后,由养殖场派人直接施入田中,农民不用操心。而商品有机肥需每亩施160至200公斤,原料成本在160到200元,还得自己施。对此,王金明建议对有机肥的使用主体和生产主体进行财政补贴,从政策上支持有机肥推广应用。浙江、江苏等省已在实施激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