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肥“洼地”是把双刃剑
前不久,中方钾肥联合谈判小组与白俄罗斯钾肥公司就中国2016年钾肥海运进口合同达成一致,合同价格为CFR219美元(吨价,下同),印度为CFR227美元,中国钾肥进口价格低于印度,继续保持着全球钾肥价格“洼地”的地位。
多年来中国钾肥都是“洼地”,让不少人认为理所当然。不过,笔者以为,从发展趋势看,不应过分拘泥于“洼地”,因为“洼地”是把双刃剑。
中国能成为世界钾肥价格“洼地”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中国钾肥需求量大。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钾肥进口国之一,每年的进口量都在600万吨以上,2014年达到803.12万吨,同比大幅增长33.19%,2015年更是高达942.86万吨,创出历史新高。巨大的钾肥需求为外商看好,国际大钾肥供应商都乐于和中方合作。特别是现在国际钾肥供大于求、销售困难,中国市场更成为外商必争之地。
二是钾肥发展战略取得成功。中国除了青海、新疆等少数地方具有较好的可溶性钾资源外,大多数地方都缺乏可溶性钾。针对资源状况,前些年中国就制定了钾肥发展的三个“三分之一”战略:三分之一国产,三分之一进口,三分之一“走出去”到国外办厂,老挝项目从2014年开始反哺国内市场。
近些年中国钾肥自给率明显上升,给钾肥谈判增加了底气。2015年中国钾肥产量达到611.91万吨(折纯),突破600万吨大关,比2014年增长8.23%,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是所有肥种中产量增幅最快的。
不利的一方面是现在国际钾肥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全球每年钾肥需求约5500万吨,总产能在7000万吨左右,明显供大于求。随着新项目不断投产,国际钾肥巨头的垄断程度有所下降。以前供不应求,国际钾肥巨头掌握着定价权,现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需方占有更大主导权。从巴西的情况就可明显看出。
巴西是钾肥需求大国,自身钾肥产量严重不足,需要大量进口。以前巴西被国际钾肥供应方卡脖子,价格偏高,以2014年为例,中国进口氯化钾305美元,同期东南亚国家为334美元,而巴西进口氯化钾价格高达350美元。现在巴西的钾肥反而成为低价区,供应商都乐意往巴西供货,竞争激烈,价格越杀越低,目前巴西钾肥现货价最高不过225美元,比其他地区低20~40美元。
如果中国还要成为“洼地”,外商必然会提出增加进口量的要求。随着中国钾肥国产化程度大幅提高,自给率明显增加,今后中国不再需要进口那么多钾肥。作为基本市场规则,优惠幅度与量有很大关联,量大优惠多,量小优惠少。我们进口量小了,外商给予的优惠幅度减少,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没必要老是纠缠是否在“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