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下农资人的“小黄车”在哪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街万巷是单车。近段时间以来,很多城市的街头涌现出大批的共享小黄车,扫码就可租车出行,一个小时仅一元钱,周六周日还能免费骑行,共享单车作为新鲜事物在快速发展吸引消费者和资本关注的同时,其背后所蕴含的“共享经济”又一次引起了个行业的热议。但究竟什么是“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呢?如果农业中引入共享经济,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什么是共享经济?
提起共享经济,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以Uber为代表的打车软件。现在的共享单车也号称是共享经济的一部分,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共享经济呢?它存在的前提又是什么?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也被称为“协同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是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是指拥有闲置资源的机构或个人有偿让渡资源使用权给他人,让渡者获取回报,分享者利用分享他人的闲置资源创造价值。简单地说,就是“使用但不拥有,分享替代私有。”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举个我们身边的例子就好了。
每到假期,我们都要出去玩或者回家。但是,节假日时间也是车站人数最多的时间,票不好买,人还比较多,对于那些没有私家车的人来讲,怎么出行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同时,对于有私家车的人来讲,有时出门办事或者回家,坐车(没有高铁)不方便,选择开车回去吧,只有一个人,过路费加上油费,好像也不太划算!
如果用共享经济的理念来处理,事情就容易很多了。如果目的地相同,大家可以一起开车回去。对于没车的人来讲,拼车回去,免去了去车站排队买票、等待的时间,得到了方便,花费也不多(一般拼车的钱都不会高于汽车票钱);对于有车的人来说,有人给分担了费用,得到了实惠。这样是不是就将资源有效的利用起来了?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共享经济的本质就是通过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让他们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
由于供给方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是闲散或空余的,而非专门为需求方提供的,因此,需要一个平台对数量庞大的需求方和供给方进行撮合,就产生了共享经济的平台公司。与传统的酒店业、汽车租赁业不同,共享经济平台公司并不直接拥有固定资产,而是通过撮合交易,获得佣金。
正如李开复所说“(Uber、阿里巴巴和Airbnb三家)世界最大的出租车提供者没有车,最大的零售者没有库存,最大的住宿提供者没有房产。”这些平台型的互联网企业利用移动设备、评价系统、支付、LBS等技术手段有效的将需求方和供给方进行最优匹配,达到双方收益的最大化。
共享经济,资源过剩是前提
从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共享”经济是指对个人所有的暂时闲置的资源进行共享,获得一定的收益。这里的前提是闲散资源的共享。
共享经济的鼻祖,创业项目Zipcar(罗宾·蔡斯所创建的以“汽车共享”为理念的网上租车公司)的创始人罗宾.蔡斯女士在谈及共享经济时,将过剩产能、人人参与、共享平台视为要构成共享经济三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Zipcar成功的三个重要原因。
这就引申一个问题,怎样定义过剩的供应和过剩的资源呢?罗宾.蔡斯在《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一书中将其定义为:已经存在的、已经付过钱的,但是我们能发现更多价值的东西。
对于过剩资源的使用, 较为常见的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分割,典型例子是Zipcar。它将传统的买车或者以天为单位的租车模式,变成了半个小时的租车体验,人们可以任选租车时间,只需支付对等的费用即可。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将之前拥有的资产,分割成更小的部分,从而与用户真正想要消费的方式和需求匹配,从而实现共享经济的模式。
第二种是整合,典型例子是Airbnb(提供各式各样短租服务,类似民宿)。将世界各地的个人拥有的部分房屋连接起来,你只需要登录平台,便可以预约租赁你想去的地方的心仪房屋。平台整合了这些房屋,用户可以用比以前更便捷、更低廉的方式来获得更多价值。而拥有房屋的人也可以通过出租自己的部分房屋而获利。
第三种是开放过剩产能。例如谷歌地图、MySQ数据库平台、和其他自由和开放源码软件那样挖掘过剩产能,创造大量新价值。
而很多我们所熟悉的共享,从滴滴打车到车位共享,从宠物寄养、社区服务共享到专家、导游共享等等,都属于资源的分割和整合,通过整合线下资源,在需求端不断为用户提供更优质体验。
农业也有“小黄车”
上文说到,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共享社会的闲散资源。提起闲散资源,就不得不说起农业了。
我们都知道,农业是一个季节性十分明显的行业,无论是耕种、田间管理、还是庄稼的收割,相邻的地方时间节点相似,都是集中在短短的十几天的时间,这就导致了农户对服务(农机和农技)的爆发式需求,进而催生了“农忙季节农民找机难、农闲时间农机找活难”的现象发生。
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作物呈多样梯次分布,区域之间农作物成熟时间的差异较大,对农机和农技的需求节点也不相同,闲置的资源,人人参与的需求,这就为共享经济下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市场空间和进入前提。
其实,共享经济在农业领域也不少见,农机出租,大型农机械的跨区作业,农技专家的在线诊断等,或多或少等有共享经济的影子在里面。其中最为成功的莫过于收割机的跨区作业了。近几年,由政府组织的跨区作业服务队越来越少了,大多都是由专业合作社引领。每到麦收季节,农机合作社都会组织农机手,根据作物的成熟时间,由南向北、由东到西进行大范围的跨省区作业。
现在随着粮食价格的持续低迷,农户对于农资的投入是越来越不舍得;同时,随着打工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农机,逐渐取代农资,成为农民关注的重点。相较于化肥、农药、种子,农民更为关注的是谁能把化肥、农药、种子高效、便捷地给播(喷洒)到地里去。
对于农资销售而言,谁能为农户提供配套的农机服务,谁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谁就能获得话语权。但是,在农业生产的“耕、种、管、收”四个环节中,除了田间管理之外,其他环节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收割所需要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服务社会化体系,有专业经纪人联系业务,农机手进行跨区作业,除非出现特殊问题,基本能够满足需求。恰恰是与农资产品相关的农业活动,如施肥、打药等,缺少相应的农业机械,难以实现机械化作业。
按照共享经济的理念,如果成立一个合作社或者专业的组织,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农事服务,是不是比单纯的卖农资更受农民的欢迎呢?就像现在很多经销商提供的土地托管、打药队、施肥队以及无人机飞防,就是基于农业现实的尝试。
当然,这样的尝试,仅仅是小范围的农机和农技的共享,如果扩大到全国范围,不同区域、同种作物的技术、专家资源、农机设备、销售渠道的共享,未尝不是农资行业的一个新蓝海!